康復導向的醫療服務

Mental Health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Communities 美國華裔精神健康聯盟
Signage with

舊金山加州大學精神科,楊錦波醫師 
 
在美國加州康復導向臨床服務的經驗
(full article)

2012, 2013 Dr. Yang had lectured in ACS Chinese Education Meeting in Fremont ( watch his video | his website)

在過去十多年來,康復導向的醫療服務已經在美國的精神科領域蔚為風潮。 我很榮幸能夠藉由精神醫學通訊的一角與大家分享我在美國執業的經驗與見聞。

 

重症精神疾患可以康復嗎?在1950年代,一般普遍認為精神病患者會逐步惡化,治療無望,終生無法康復。然而自從1970年代起,許多研究報告指出重症精神病人可以顯著康復。他們可以克服困難,來過正常生活,達到心理健康,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並且達成理想的人生目標。近二十年來,在各級政府以及病友家屬團體的推動下,倡導康復的運動就在美國如火如荼的推展開來。

 

什麼是康復?簡單來說,康復是一個願景,它幫助病人重新燃起希望,來過有意義的人生。康復也是一個過程,它激發病人的意志力,在災害中重建生命,來邁向自己理想的目標。康復並不等於痊癒,也不只於症狀控制;它可以超越病前情況,顯露內在的優質與潛能。康復的過程因人而異,它是個上下起伏的歷程,沒有特定的模式或終點。康復是個流動的過程,旅程本身就是目標。只要河流開始流動,有朝一日它就一定抵達海洋。

 

康復導向的服務以人為中心,由關愛的角度出發,來強化患者康復的意願,促進病人健康與增進生活品質。在美國,九月份是康復倡導月(www.recoverymonth.gov),屆時病友們在全國各地舉辦盛大的遊行,讓社區聽見康復的聲音,看見他們努力的成果。為了配合倡導,聖馬刁郡精神部實施了許多新措施,例如在門診部佈告欄張貼康復文宣。邀請新病人參加迎新接待會,專人介紹門診設施、服務的宗旨目的與項目,以及認識醫療團隊等等,讓他們有賓至如歸的感受。

 

每年門診部定期舉辦希望獎頒獎典禮(Hope Award),表揚康復傑出的病友。獲獎者由各個醫療團隊提名,由郡部主任親自頒發獎狀,全體工作同仁、病人、家屬、和朋友都受邀觀禮。卡小姐是我們小組提名的受獎人之一。她是一位三十多歲的西班牙裔單身女性,與家人同住。兩年前她初到門診就診時,受到幻覺嚴重困擾,總以為壞事即將發生在家人身上。她發展了一套儀式,跪地禱告來因應內心的不安。她心情沮喪整日賴床足不出戶。藥物對她的療效並不顯著,在康復的漫漫長夜裡,她勉勵自己每日要陪母親外出散步一小時。她重新拾起編織毛線的興趣,並且每週按時上教堂。她學到壓力調適技巧,每逢不安的情緒上湧,她就做深呼吸放鬆自己。她的病況漸有起色。她開始幫忙家務,灑掃進退清理環境。如今她雖然尚有輕微的症狀,她已經可以勝任全職的清潔女工。頒獎當天,她的親友約有十多人到場為她加油慶祝,她笑得合不攏嘴,現場氣氛感人。聆聽病友康復的故事,為所有與會者在康復的道路上注入一股新動力。

 

康復導向的醫療是全人、全家、全隊、以及全社區的照護。它包含了身體、心理、社會、心靈各個層面的康復,卡小姐的經歷就是一個例子。醫療團隊包括醫師護士、心理、復健、職能治療師、社工以及社會各層面的服務人員。在療程中,病人學到了如何為自己負責,照顧自己,接納疾病,調適壓力,建立社會支持系統,善用社會資源。郡門診部勉勵病人參與各類治療團體,例如認知行為團體,生活技能團體,以及筆者與同仁共同帶領的健康康復團體 (Wellness Recovery Action Plan簡稱WRAP)) 與覺知團體 (Mindfulness)。WRAP團體引發病人對康復的憧憬,一起來設計屬於自己的健康活動。覺知團體教導靜心的技巧,活在當下接受現狀。這些團體旨在提供病人康復所需的工具。

 

人性化的醫療是時代潮流。敞開自己仔細聆聽,當您接觸到這類訊息,您的內心就會有個悸動,您就會順應潮流來做轉變。我原先在舊金山總醫院病房部服務大約十年,治療主要以藥物為主。四年前我參觀了康復模式的社區門診,我知道我找到了新方向。我離開了病房工作,加入聖馬刁社區門診行列,努力求知身體力行。病人康復的故事讓我感動、伴我成長。

 

轉型成為康復模式並不一定需要巨額的時間或物力。重要的是治療者及醫療體系對於服務觀念的轉變:相信病人有康復的潛能,信任他們可以做出最好的選擇,容許他們有犯錯探索學習的權利。在康復的旅途裡,病者是駕駛,醫療團隊是教練。在關愛的醫病關係裡,溫情開始流動,康復就自然發生了。

 

中文文章: 喚醒沉睡的心靈

The other articles access Dr. Yang's website https://www.paulyangmd.com/

 


December 29, 2024
Harvard Health Blog explores the profound impact that nutrition has on your brain’s structure, function, and mood.
TAAF beyond surface
December 26, 2024
In their latest report, Beyond the Surface, The Asian American Foundation (TAAF) dives into the unique challenges and stressors faced by young AANHPIs aged 14–25.
September 29, 2024
Sudden, unexpected mental illness taught me the importance of sleep in the harshest way possible.
August 28, 2024
Mom, whenever I saw you making crystal dumplings in the kitchen, my stomach turned upside down.
August 25, 2024
Julie Whitehead dives into her experience living with bipolar disorder and how she uses writing to express stories that others are unable to tell.
August 25, 2024
Adrian Fletcher describes his experience of inpatient treatment as an individual with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August 20, 2024
Sara Schley and Devika Bhushan explain what bipolar disorder really is, hoping to shatter the stereotypes surrounding this mental health disorder.
More Posts
Share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