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精神健康污名化—彭一玲接受MHFA採訪報導 Mental Health in Asian American Communities: Overcoming Stigma

Mental Health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Communities 美國華裔精神健康聯盟

MHACC 雙語部落格快訊 |Bilingual Blog Flash News

本文翻譯自MHFA(精神健康急救)的部落格文章——亞裔美國人社區的精神健康:克服污名化

By Mental Health First Aid USA on July 19, 2024



"美國每五個成年人中,就有一個正在經歷精神疾病挑戰。所以,我常常問自己,為什麼人們不能像談論癌症或心臟病那樣,公開談論精神疾病呢?"


彭一玲是成人和青少年精神健康急救(MHFA)華語社區的重要講師。自從多年前丈夫因酒精使用障礙去世, 以及女兒被診斷出患有躁鬱症後,她開始投身於精神健康倡導的旅程。


在尋求幫助以應對自己的精神健康挑戰時,她學會了如何支持自己和女兒,並受到啟發,決心要幫助華人社區中的其他人。

回顧自己的經歷,一玲分享道:"我女兒的康復,證明治療是有效的。所以,我希望其他人知道他們並不孤單!"


研究估計, 全美有5780萬人正在經歷各種精神疾病的挑戰。儘管如此, 社會對精神健康問題的偏見仍然存在。精神疾病是可以有效治療的, 但社會傾向於將精神疾病與身體疾病區別對待。這種污名化在亞裔社區尤為普遍, 研究表明這是阻礙亞裔美國人尋求幫助的主要障礙。


彭一玲指出, 在加州阿拉米達縣,亞裔佔總人口的29%,但在公共心理健康系統中僅佔2%。"這是否意味著亞裔的心理健康狀況比其他族裔好15倍?當然不是,"她說。"太多正在與心理疾病抗爭的華裔美國人仍在默默忍受,就像我的丈夫一樣,最終因病去世。"


一玲目前正致力於提高精神健康教育的認識, 幫助人們及早識別症狀並迅速尋求專業幫助, 就像他們對待身體疾病一樣。她的目標是將 MHFA 項目引入華人社區, 以防止其他人經歷她和她的家人所經歷的痛苦。


理解污名:何為精神健康的文化觀念


長期以來受到邊緣化的群體,如黑人、原住民和有色人種(BIPOC)社群, 在獲得優質的精神健康和藥物濫用護理服務方面, 面臨著不成比例的挑戰。華人社區因文化和結構原因更面臨著獨特的精神健康挑戰。彭一玲強調了這兩個因素:


1,文化因素: 污名化


根深蒂固的文化污名是一個重大障礙。將精神疾病視為個人失敗或軟弱的表現, 阻礙了個人尋求幫助。


在華人文化中, 大腦被視為支配所有功能的器官。因此, 精神健康挑戰往往被認為是大腦——這個身體指揮中心的根本缺陷。這種看法導致人們認為患有精神健康問題的個人不可靠或不適合社交互動, 從而導致社會地位的喪失。


"面子"的概念, 與一個人的公眾形象和榮譽相關聯, 使人們難以尋求幫助。因為他們會擔心丟臉或破壞社會和諧。所以, 人們往往承受著很大的壓力, 需要獨自面對問題。


2,結構因素:資源有限


缺乏適合華人社區文化和語言的精神健康服務,造成了獲取支持的障礙。這包括雙語治療師和文化敏感性治療模式的短缺。


這些因素共同作用,為華裔美國人尋求幫助製造了一個複雜的阻礙環境。文化上的污名化,再加上缺乏易於獲得且具有文化敏感度的資源,導致了孤立感和絕望感。


改變策略:克服污名化並促進精神健康


彭一玲指出,同時解決文化污名化和結構性障礙可以創造積極的變化,以應對華人社區內的精神健康挑戰。她的建議包括:


促進開放溝通


減少精神健康污名化的一個關鍵方法是鼓勵開放和易於接觸的溝通。這可以通過在社交媒體或支持團體等不同平台上促進公開討論精神健康來實現。同伴支持為面臨類似挑戰的個人提供了社區感和歸屬感,減少了孤立感。人們常常報告感到較少孤單、孤立或被評判,並且痛苦、抑鬱、焦慮或疲勞有所減輕。公開誠實地交流感受是一個重要的益處。


對抗污名化 


解決與精神疾病相關的不足感知需要有針對性的干預。不同類型的支持團體為人們提供了安全的空間來分享經驗,創造社區感和歸屬感。這有助於對抗孤立感,並賦予個人管理自身狀況的能力。


通過倡導賦權照顧者 


倡導在對抗外部污名化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諸如倡導精神健康立法、組織意識提升運動, 以及與受人尊敬的機構(如聖何塞鯊魚隊)合作等努力可以顯著改善公眾認知。舉辦全美陽光精神健康杯歌唱大賽和農曆新年遊行等活動突出展示了精神疾病患者的才能, 進一步促進了理解和接納。


提供支持和資源 


像全美精神健康聯盟(NAMI)這樣的組織創建了華裔美國人支持小組, 改善了華人社區獲取精神健康資源的機會。這些資源滿足了文化敏感的同伴支持的迫切需求, 為個人和家庭帶來了積極成果。


美國華裔精神健康聯盟(MHACC) 的資源和支持小組從 5 個擴展到目前的 13 個, 表明了對文化敏感資源的巨大需求。通過這些小組,MHACC 已接觸到10萬個人, 並介入了117起家庭自殺危機。MHACC的其他資源還包括:



認識到我們社區的多元性,精神健康急救(MHFA)最近為不同群體開發了文化適應性的成人和青少年的 MHFA 課程,其中包括針對華語社區的培訓。這些課程在保留原有內容精髓的同時, 也針對特定的文化需求和細微差異進行了調整。華人社區的成員能夠獲得的資源不僅僅在表面上認可文化差異, 更深入地理解並回應可能影響精神健康觀念的文化因素。培訓模塊教導個人如何在考慮文化差異的同時,識別和回應他們社區中的精神健康或物質使用挑戰。這些課程強調尊重不同觀點的重要性,並承認在精神健康支持方面,沒有一刀切的解決方案。


為了幫助解決導致不平等的種族不公和相關污名化,國家精神健康委員會建立了一個資源目錄,為您的社區提供工具和學習機會。


作為華裔美國社區精神健康項目開發的領導者,彭一玲指出為特定群體量身定制支持策略的重要性。她注意到傳統的支持小組模式可能並不總是與華人社區產生共鳴,因此優先考慮基於文化偏好的活動,如野餐、釣魚旅行和公共慶祝活動。文化敏感的活動可以提高參與度並創造歸屬感,這對於克服污名化和鼓勵人們尋求幫助至關重要。再加上對教育和意識的強烈關注,確保可及性和適應性,就可以集體賦權人們,減少污名化,並促進華裔美國社區的精神健康。


展望未來,一玲希望能夠繼續為華人社區提供精神健康教育的機會。她鼓勵正在掙扎的個人以及精神健康倡導者加入支持網絡,並通力合作以擴大他們的影響力。


精神健康急救員可以通過「精神健康急救課程查詢工具」搜索他們偏好語言的課程。這個工具還可以用來尋找並聯繫獲得認證的、專門針對特定社區開設課程的MHFA講師。如果沒有合適的課程,急救員可以考慮「成為MHFA講師」,帶頭為自己的社區引進相關課程。


MHACC 現與 UCA WAVES 合作舉辦「精神健康急救訓練」課程,旨在向社區居民傳授更多心理健康知識,提高應對和預防突發事件的能力。這些課程有助於使個人成為親人的「精神健康監護人」。


精神健康急救(MHFA)是由國家精神健康委員會管理的認證課程。該課程旨在教導參與者如何識別、理解和應對精神危機和藥物濫用的跡象,使他們能夠為經歷精神健康危機的人提供初步幫助。 MHFA 提供兩門專為幫助成年人或青少年而設計的獨特課程,成功的參與者將獲得全球認可的「精神健康急救員證書」。


為了有效地服務華人社區,MHACC 用中文提供這些課程,並融入了文化敏感的材料和教學方法。這種方法確保內容不僅易於訪問,而且與參與者的文化價值觀和體驗產生共鳴。透過整合特定文化的見解和實例,MHACC 增強了訓練的相關性和影響力,創造了一個支持性環境,使社區成員能夠在精神健康緊急情況下自信和富有同情心地採取行動。


MHACC, in partnership with UCA WAVES, has initiated the "Mental Health First Aid Training" sessions, aimed at teaching community residents more about mental health and enhancing their ability to cope with and prevent emergencies. These sessions have been instrumental in enabling individuals to become "mental health guardians" for their loved ones.


Mental Health First Aid (MHFA) is a certification course managed by the National Council for Mental Wellbeing. The course is designed to teach participants how to identify, understand, and respond to signs of mental crises and substance abuse, enabling them to provide initial help to someone experiencing a mental health crisis. MHFA offers two distinct courses tailored for aiding adults or youth, with successful participants receiving a globally recognized "Mental Health First Aider Certificate."


To effectively serve the Chinese community, MHACC delivers these courses in Chinese and incorporates culturally sensitive materials and teaching methods. This approach ensures that the content is not only accessible but also resonates with the cultural values and experiences of the participants. By integrating culture-specific insights and examples, MHACC enhances the relevance and impact of the training, fostering a supportive environment where community members are empowered to act confidently and compassionately in mental health emergencies.


Sign up for our Newsletter

訂閱每月簡訊獲得最新資訊

Contact Us

December 29, 2024
Harvard Health Blog explores the profound impact that nutrition has on your brain’s structure, function, and mood.
TAAF beyond surface
December 26, 2024
In their latest report, Beyond the Surface, The Asian American Foundation (TAAF) dives into the unique challenges and stressors faced by young AANHPIs aged 14–25.
September 29, 2024
Sudden, unexpected mental illness taught me the importance of sleep in the harshest way possible.
August 28, 2024
Mom, whenever I saw you making crystal dumplings in the kitchen, my stomach turned upside down.
August 25, 2024
Julie Whitehead dives into her experience living with bipolar disorder and how she uses writing to express stories that others are unable to tell.
August 25, 2024
Adrian Fletcher describes his experience of inpatient treatment as an individual with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August 20, 2024
Sara Schley and Devika Bhushan explain what bipolar disorder really is, hoping to shatter the stereotypes surrounding this mental health disorder.
More Posts
Share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