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黑暗:憂鬱症家庭的預防與治療

Mental Health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Communities 美國華裔精神健康聯盟

Moving Out of the Darkness:Prevention and healing for families facing depression

William Beardslee, M.D.  | 魏嘉瑩 Chiaying Wei 譯 

編注:William R. Beardslee 醫師是波士頓兒童醫院精神醫學部門的精神科主治醫師兼主任,以及哈佛醫學院兒童精神醫學的教授。他目前主導美國國家心理衛生 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NIMH) 贊助的「防治行動計畫」, 目的為發掘當家長患有情感性疾患時,醫師輔助,家人為本,設計來加強孩子的 恢復力與瞭解家庭的防治活動,可以產生何種效果。他著書《走出黑暗的房間:當 家長得了憂鬱症時:保護孩子,鞏固家庭》,已婚,育有四名子女。 

 

1970 年代末期,我開始和與憂鬱症奮戰中的父母們談話,一次又一次聽到他們說:「我們害怕自己的病已經對孩子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卻沒有人幫助我 們。」 沒有孩子受到無法彌補的傷害,事實上,當父母親與精神疾病抗爭時,可以做許多事來增進家人力量和恢復力。我在過去二十五年中有機會和家屬們合 作,發展及檢驗當父母親面臨憂鬱症時的預防之道。

 

 簡單說來,如果你是一位患了精神疾病的家長,可以做許多事來幫助孩子。 最近二十年神經醫學有許多卓越的研究注重在發展可塑性的概念上——亦即,成 長中的嬰兒或孩童面臨身體疾病或腦部傷害時,擁有強大的彈性。當父母患有重 度精神疾病時,可能也存在同樣的彈性。雖然當父母與精神疾病奮戰時,孩子們 面臨些許升高的風險,但很多的孩子都可以安然度過。 

 

最近我在工作人員和同事的協助下,為家屬和執業人員把這個課題的工作 成果彙編成冊。在《走出黑暗的房間:當家長得了憂鬱症時:保護孩子,鞏固家庭》(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2002)裡,我們敘述了當父母親與精神疾病征 戰,想幫助孩子時,可以採取的行動。 

 

首先,父母親照顧好自己是很重要的。假如你是位患有精神疾病的家長, 必須確定自己接受一位你能信任的人的照顧;今天,我們對一般精神疾患或特別 是憂鬱症,擁有比以往都佳的治療。其次,要明白這些疾病確實會影響家人,尤其是孩子們;他們會掙扎想找出父母患病的道理,並且產生疑問。

 

 父母也需要知道如何堅強起來,增進孩子的恢復力。父母可以從三個地方直接影響孩子的恢復力和健全:鼓舞他們的人際關係、鼓勵他們在家庭外面的活動及幫助他們瞭解父母的疾病。確定孩子不覺得有罪惡感,並且可以自在地在生 命中前進非常重要。

 

 我們的工作有大部分跟幫助家庭坦誠、公開地討論精神疾病有關,我們稱這個過程為打破沈默。幾乎所有我們合作的家庭都能進行成功的家庭會議,它包 括計畫、分享資訊、確定沒人有罪惡感或覺得該為疾病受責,以及討論家人一同經歷的事件。家人們毋須自行努力,可以跟治療師、友人或如NAMI 一樣對家庭會議有經驗的家屬組織討論。 

 

家長對家庭會議的時與地應該感到自在(見下列「家庭會議的計畫」),甚至或許應該演練要說的話。讓每個人覺得安穩,所有的問題,特別是家人一齊面臨的問題,獲得解答是很重要的。 

 

在會議中,家長應該告訴孩子自己正在進行的治療,強調自己會為疾病負起責任;強調家庭的力量與記得大家共享的美好時光也很重要。假如家長是兩人,強調雙方如何合作,如何建立孩子的恢復力也是重點。下面的「家庭會議的進行」提出家人們覺得有用的行動。

 

 我們特別擁有機會追蹤家庭和孩子們討論之後的情形,發現隨著時間,治療者可以從家庭中脫身,家人們能夠自行對話、自助,也發現孩子逐漸瞭解家長的疾病。我們還發現很多父母親得以挽回疏離的家庭成員,拾回宗教信仰,重新走入社區。他們如何對抗精神疾病,幫助孩子的故事充滿勇氣,交織成《走出黑 暗的房間》一書。

 

與家人們合作無可避免地使我們革新醫療照護。在合作時,我們要求他們取得良好的治療,這引發我們與保險公司的對抗,以及為人們爭取所需的照護的長期奮戰。它帶領我們在兒童醫院成立「兒童心理衛生倡導中心」,這是第一次 主要兒童醫療院所成立此種部門;它也引領我們更積極與 NAMI 這樣的倡導機 構互動。在 911 事件後的混亂時期與經濟衰退下,掙扎於精神疾病的父母親們更顯脆弱,我們更有理由覺醒到,家人間的對話對促進痊癒有多重要。 

 

 家庭會議的計畫

 1. 在會議前跟配偶一起決定討 論事宜。

 2. 也決定不予討論的事項。

 3. 在危機之下時,不要進行以憂鬱症或家庭歷史為主題的談話。

 4. 試著讓孩子們看到你和伴侶協力照顧他們,並且有具體的計畫。

 5. 數次演練你要說的話。 

6. 務必強調沒人該被責怪;這是一種疾病,家人們可以安然度過。

 7. 告訴孩子你保護他們的步驟。

 8. 計畫進行一次以上的談話。

 

 家庭會議的進行開始之後:

 1. 告訴孩子你採取的行動,例如進行治療、跟伴侶和他們討論憂鬱症,並試著陪在他們身邊。

 2. 討論不尋常、令人不快及無可否認的事,幫助孩子找方法瞭解這些困難的經驗,如 此他們才不會自責或覺得該為家庭的痛苦負責。

 3. 幫助孩子們們自在地談論害怕 的事,並直接說出他們的擔憂。

 

本文獲得 NAMI 允許譯自 “NAMI Advocate” Winter, 2003 


December 29, 2024
Harvard Health Blog explores the profound impact that nutrition has on your brain’s structure, function, and mood.
TAAF beyond surface
December 26, 2024
In their latest report, Beyond the Surface, The Asian American Foundation (TAAF) dives into the unique challenges and stressors faced by young AANHPIs aged 14–25.
September 29, 2024
Sudden, unexpected mental illness taught me the importance of sleep in the harshest way possible.
August 28, 2024
Mom, whenever I saw you making crystal dumplings in the kitchen, my stomach turned upside down.
August 25, 2024
Julie Whitehead dives into her experience living with bipolar disorder and how she uses writing to express stories that others are unable to tell.
August 25, 2024
Adrian Fletcher describes his experience of inpatient treatment as an individual with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August 20, 2024
Sara Schley and Devika Bhushan explain what bipolar disorder really is, hoping to shatter the stereotypes surrounding this mental health disorder.
More Posts
Share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