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 McManamy 魏嘉瑩 譯
編按:寫作幫助 John 從憂鬱症的深淵中爬出,他的文章提醒我們,痊癒有許多不同的途徑。JohnMcMnamy 過去是擁有法律學位的財經記者,他出版了憂鬱症與躁鬱症的線上週刊。
關於重度憂鬱症,最糟糕的事情或許是無處可逃的難受。在一次、兩次、 數次淪為憂鬱症的受害者之後,你幾乎知道它終會復發。雖然詳情不明,但相當確定當你睡著時,它會以與這相去不遠的方式悄悄來襲: 「當你在被窩裡時,一隊 112 人的搬運工,帶著沈重的裝備躡手躡腳地潛進房間,拆掉幾道牆,在你床鋪的正下方鋪下五哩長的高速電車軌道。這是某種 樂透的反面,上帝在終將發生的造訪中,獨獨挑中你。 次日,你毫不知情地起床,只覺得大腦變成日本料理中從冰櫃魚列而出的壽司,它通過後腦杓消失在地平線之外;你的神智在火車鳴笛的都卜勒效應下漸 漸模糊,交叉迴響的笛聲嘲笑著你的軟弱與愚昧。 終於你找到一個新的腦袋裝到肩膀上,重新站起來,卻只為了被捷運,接 著是電車擊倒,最後翻白肚躺平。 現下是絕望的;街角的孩童和他的巧克力泡芙火車只要朝你的方向一望, 便可以粉碎你殘存的大腦。」
回溯 1999 年初,我才剛從最糟的一次憂鬱症中倖存,依舊心有餘悸。我最 先做的幾件事之一是爬出被窩到電腦前;網路對我來說是新鮮事,憂鬱症也是。 我也漸漸承認自己的躁鬱症,它是我某方面已經知道一輩子,卻一直拒絕接受的事。 我瀏覽一個接著一個的網站,讀到憂鬱症與躁鬱症這兩種疾病如何地具有 毀滅性,但也發現它們都是可以治療的,而我在自己的痊癒中扮演主角。接著我發現個各式各樣的精神疾病留言版,在積蓄了勇氣之後,甚至開始回覆訊息。其後的幾個星期中,我發現某個頻受躁鬱症患者造訪的留言版特別吸引我。 有人登出十個你知道自己得了躁鬱症的理由,我記得第十個理由是,如果你認為羅賓•威廉斯不應該再那麼懶散,你便知道自己得了躁鬱症。 我隱約知道自己找到了某個棲息之地。
幾個星期之後,一個謎樣的留言徵求作家,我是個作家,我回應了。結果 版主恰巧是 Suite101.com 的心理衛生編輯,也是一位躁鬱症患者,Colleen Sullivan。她正在找人寫關於憂鬱症的文章,我告訴她自己應該可以應付四篇文章。 令人不敢置信的是,她並沒有就此斷訊,於是我在鍵盤坐下,開始打字:「憂 鬱症並非字面所說,我們談論的是一種會佔領你的心智的情況,劫走你的尊嚴, 剝奪生命給你的歡樂,把你留在水面下兩吋,人神共棄」。 再回過神時,我已經變成網頁的憂鬱症編輯,在自己有了心得,下定決定 時,一次寫一篇文章。這一切都和我的康復密切相關;在一個星期之內,我開始寫了三篇文章,下個星期再三篇,全都蓄勢待發,等著出擊。
當時我心裡毫不懷 疑——自己有許多可寫。 寫作幫助我從絕處逢生,對我來說,它是一項療程;如果我是個球員,我 會投籃,如果是個園丁,會在戶外與牽牛花為伍。痊癒是找到一件讓你充滿生命力的事,並進行之。當我全速航行時,時間空間全都不存在;日頭自行落下,震 耳欲聾的音樂轉為靜音,身邊熱氣騰騰的茶杯一分鐘後再拿起來已經像石頭一樣冰冷。 經過六個月行屍走肉的生活,我再度開始寫作,真真正正地寫。雖然是在憂鬱症與躁鬱症的影子之下,但我還是寫著。我一次一篇文章,改寫著自己的生 命。
本文獲得 NAMI 允許譯自”NAMI Advocate” Winter, 2003
Healings (PDF File)
Read more: https://www.mhacc-usa.org/%e6%88%91%e5%80%91%e7%9a%84%e6%95%85%e4%ba%8bour-story2/
Mailing Address:
3160 Castro Valley Blvd., Ste 210,
Mailbox # 15
Castro Valley CA 94546
Castro Valley:
3160 Castro Valley Blvd, Suite 210
Castro Valley, CA 94546
Oakland:
388 9TH St Suite 208
Oakland, CA 94607
Fremont:
3100 Capitol Ave., Suite E
Fremont, CA 94538
San Fransisco:
835 Clay Street Suite 103 (2nd floor)
SF Chinatown, CA 94108
我們 (MHACC) 提供
心理暖線、支持小組、AI手機應用、教育講座與工作坊,所有服務免費並提供國語、粵語和英語,致力於消除精神健康污名,促進康復與希望。
We (MHACC) provide a
mental health warmline,
support groups,
AI-powered apps, and
educational workshops, all services are free and available in Mandarin, Cantonese, and English, dedicated to breaking mental health stigma and fostering hope and recovery.